北魏国师寇谦之烟台期货配资,开创北天师道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历史上曾受到多个朝代的尊崇。然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也逐渐赢得了人们的推崇,在某些朝代中,佛教的地位甚至超越了道教。统治者往往将宗教视为驾驭民众的统治工具,由于宗教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宗教不可避免地卷入政治纷争。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四次大规模的毁佛事件,史称“三武一宗灭佛”。所谓“三武一宗”,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在北魏太武帝年间,佛教遭受了传入中国后的首次沉重打击,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北魏道士寇谦之利用太武帝对道教的崇奉,对张道陵创立的道教进行改革,去除了五斗米教的入教缴纳米税、房中术等元素,重新创立了一种符合儒家规范的天师教。
寇谦之,字辅真,生于东晋末年的上谷昌平(今北京),后因避战乱迁至冯翊郡(今陕西高陵)。当时,汉族士大夫仍十分重视门第观念,寇氏原为汉中大族,寇谦之自称是东汉开国功臣寇恂的十三世孙。
展开剩余81%有一次,寇谦之在用《周髀》演算七曜时遇到了难题,正当他苦思冥想之际,恰好被在寇家帮佣的成公兴看见。成公兴稍加点拨,寇谦之顿时豁然开朗,依照成公兴的方法迅速解出了难题。寇谦之对成公兴的才智深感佩服,便欲拜其为师。然而,成公兴却拒绝收徒,反而提出要拜寇谦之为师。两人争执一番后,寇谦之终究拗不过成公兴,只得收下这个徒弟。
一日,成公兴问寇谦之:“先生既然有意修道,何不随我隐居名山大川潜心修行?”于是,两人一同前往华山、嵩山等地修炼。
相传他们抵达华山后,寻得一眼石洞安顿下来。成公兴每日上山采药,回来与寇谦之共服草药,竟不觉饥饿。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寇谦之进步神速,成公兴便带他前往嵩山。在嵩山,成公兴找到一处三重山洞,安排寇谦之住在第二重石洞,自己则居于最内层。
某次成公兴外出前,对寇谦之交待道:“我离开后,会有人送药来,无论送来何物,你只管服下。”不久后果有人送药,寇谦之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那竟是一些五色斑斓、散发着阵阵腥臭的毒虫。寇谦之见状头皮发麻,汗毛倒竖,哪里还敢食用?成公兴归来后询问情况,叹息道:“看来先生无缘得道成仙,只能成为帝王之师。”原来,成公兴此举意在考验寇谦之。寇谦之因此错失了升仙的良机。
此后,寇谦之在成公兴的指导下,专心致志地修道长达七年。
北魏的前三代皇帝均对佛教推崇备至,然而这一局面在太武帝时期发生了显著转变。拓跋焘年少登基,是一位兼具雄才与大略的君主,对内积极推行鲜卑族的汉化政策,对外则发动连番征战,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崔浩作为北魏的三朝元老,在拓跋焘继位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太武帝即位后,崔浩辅佐军机政务,屡次力排众议,为太武帝的文治武功立下赫赫功勋,因而成为北魏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宰辅重臣。崔浩崇尚道教,并借助道教之力推进鲜卑族的汉化进程。崔、寇二人志同道合,崔浩拜寇谦之为师,并请其传授道法。在崔浩的大力支持下,寇谦之迅速获得太武帝的尊崇。次年,北魏都城平城东南新建了一座高达五层的天师道场。太武帝对道教深信不疑,常向寇谦之咨询军政要事,道教的地位由此愈发显赫。
寇谦之着手推行道教革新措施,自称太上老君降临时将改革道教的重任委付于他,并嘱咐道:“你应当宣扬我的‘新科’,清整道教,废除三张之法和租米钱税,以及男女房中术等。大道本应清虚,岂容这些杂事?应以礼度为先,辅以服食闭关修炼。”
寇谦之依据这套理论,对早期的五斗米教和天师教进行了全面改革,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重新构建了教内仪式和规范,并广泛吸纳王公贵族加入道教,使得原本在下层民众中流传的道教信徒群体发生了显著变化,与统治阶级紧密融合。
当时,汉魏遗风犹存,民众本就尊崇道教,加之朝中重臣和皇帝的鼎力支持,寇谦之的道教改革声势浩大,时人将经其革新的教团称为“新天师道”,后人则称之为“北天师道”。
寇谦之与崔浩还分别撰文宣扬道教。北魏作为异族统治黄河流域的汉族聚居地,汉人普遍不认可其统治地位。因此,两人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出发,提出道教神仙授予北魏皇帝封号的设想。太武帝正苦于缺乏正统帝王的依据,听闻崔浩的建议后大喜。
北魏太武帝太延六年(440年),寇谦之宣称“太上老君”再次降临,正式授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之号。太武帝随即改年号为太平真君,亲自率领盛大的车驾前往道坛受符篆,所用旗帜均为青色。至此,魏太武帝正式成为道教徒,道教也取代佛教,成为北魏的国教,寇谦之被封为国师。他耗费巨资在平城道坛北面建造了壮丽宏伟的静轮宫,高处静谧,不闻鸡犬之声,以期上接天神。北魏的道教建筑规模至此达到巅峰。道教的声势在北方达到极盛,北魏后来的历代皇帝登基时都要登坛受符篆,北天师道备受尊崇。
崔浩出身于显赫的世族大家,祖上数代尊崇天师道,一贯维护正统文化,因此对源自印度的佛教本能地排斥。身处政权错综复杂的漩涡之中,政敌利用佛教来对抗他,崔浩于是极力鼓动太武帝灭佛。然而,在这件事上,寇谦之与崔浩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寇谦之并不反感佛教,反而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因素以革新道教,因此极力劝阻崔浩不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据史料记载,寇谦之苦劝崔浩不要灭佛,但崔浩置若罔闻,寇谦之气急败坏地对崔浩说:“先生你这样做会遭报应的,只怕没几年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连亲友都要受到株连!”
太武帝最终下诏灭佛,勒令僧人还俗,遣至军中效力。几年后,关中爆发盖吴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屡次击败北魏军队,太武帝不得不御驾亲征,迅速镇压了起义,收复了长安。当太武帝率军攻入长安时,在一座寺庙内发现了大量兵器、酿酒器具以及官员富豪藏匿的财物,甚至在寺院的地下室发现僧侣与贵族妻女淫乱。该寺院的僧人不仅参与叛乱,且行为不端,太武帝震怒不已。崔浩在一旁极力劝说太武帝大规模诛杀僧人,焚毁经书、佛寺。
盛怒之下,太武帝立即下令关闭长安的寺庙,焚烧寺院,捣毁佛像,灭佛行动达到顶峰。随后,太武帝不顾太子和鲜卑大臣的劝谏,在北魏全境推行灭佛政策。灭佛诏书历数佛教的罪行,下令今后若有人敢于侍奉“胡神”或制造泥佛像、铜佛像者,满门抄斩;各地官吏查抄佛教经书图文,悉数焚烧销毁,老幼僧人全部活埋。这场空前的劫难一直延续至太武帝去世。
四年后烟台期货配资,权倾朝野的崔浩因直笔修史触怒太武帝,政敌乘机攻击他收受贿赂,太武帝震怒之下,崔浩被杀,正应了寇谦之所言。而寇谦之早在崔浩惨死前两年,便以八十三岁高龄羽化登仙。据说,寇谦之去世时,口中吐气如烟云,从窗口飘出,直冲云霄,至半空才消散。其遗蜕竟变长,直至三天后才缩短。弟子们皆认为寇谦之尸解,羽化登仙。太武帝下令以高道之礼安葬他。
发布于:江苏省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