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财经前言:营收连续三年下滑网络配资优惠哪家好,核心产品价格暴跌超20%,这家号称打破国外垄断的光学材料企业带着8.44亿募资计划再闯IPO。
瞭望塔财经获悉,2025年6月21日,益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丰新材”)创业板IPO申请获深交所受理。这是继2020年科创板折戟后,这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第二次上市尝试。
如今改道创业板,带着连续三年下滑的营收曲线——从2022年的7.14亿元降至2024年的6.02亿元,以及马韵升家族近50%的控股权和对京博石化的深度依赖,益丰新材的IPO之路已然布满荆棘。
1、坎坷上市路:从科创板到创业板,营收三连降的尴尬
益丰新材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立足有机硫化学产业,聚焦光学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围绕“硫元素”进行业务拓展,形成了以有机硫化学品和硫基新材料产品为主线的业务布局。
公司拥有境内发明专利148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境外专利授权8项。
然而这些光环难掩业绩尴尬。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7.14亿元降至6.02亿元,连续两年下滑幅度达12.45%和3.81%。
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的有机硫化学品毛利率从2022年的61.06%骤降至2024年的34.41%。其中核心产品硫脲在2024年销售单价大幅下降21.82%,毛利率降至33.6%。
益丰新材的业务链条存在一个关键瓶颈——酸性气供应完全依赖京博石化。
招股书显示,公司生产有机硫化学品所耗用的酸性气来源于单一上游石化企业京博石化,双方签署了长期供应合作协议。
2022年至2024年,益丰新材向京博石化及关联方采购金额分别为5091.43万元、4460.26万元和4373.65万元。
3、家族控股与代持往事:股权迷雾重重
益丰新材的股权结构呈现典型的家族控制特征。截至招股书签署日,马韵升夫妇合计控制49.96%股份,其中马韵升直接持股32.45%,其配偶万春玲直接持股12.66%并通过万韵泰达持股4.85%。
公司历史上曾两次出现股份代持情况。2017年12月股东变更中形成代持,后在2020年6月增资时再次出现代持:韩殿军部分股权代万春玲持有,翟宏斌部分增资款来源于范晓丽等。
虽然招股书强调“历史沿革中的股份代持已依法解除”,但此类问题历来是监管关注重点。在2021年科创板问询中,公司治理结构已是监管聚焦点。
4、财务数据迷雾:分红两个版本与存货难题
招股书中的财务数据存在令人费解的矛盾点:同一份文件出现两个版本的现金分红数据。一个版本显示2022-2024年现金分红分别为3044万元、6800万元、2840万元,累计1.27亿元;
另一个经营隐患是存货管理问题。2022-2024年存货周转率从9.09次/年降至5.6次/年,库存商品占存货比例从59.02%升至69.57%。
这表明公司产品可能存在滞销风险,尤其考虑到硫脲产品在2024年销售价格大幅下滑21.82%的背景下。
5、研发投入的悖论:技术驱动型企业研发费反降
作为申报创业板的高新技术企业,益丰新材2024年的研发投入出现令人不安的变化。公司研发费用从2023年的2730万元降至2024年的2207万元,研发费用率从4.37%降至3.67%。
与此同时,公司存货周转率持续下滑,从2022年的9.09次/年降至2024年的5.60次/年。库存商品占比接近70%,显示产品可能面临滞销风险,这对一家正在拓展高端光学材料市场的企业而言不是好兆头。
如今转战创业板,硫脲产品价格一年暴跌21.82%,有机硫化学品毛利率三年内腰斩,存货堆积如山。
瞭望塔财经认为公司更棘手的是,实控人马韵升家族通过49.96%的控股权掌握着企业命脉,而公司赖以生存的原材料供应命脉却由其掌控的另一家企业京博石化输送。益丰新材的上市之路,注定坎坷难行。
瞭望塔财经发现网络配资优惠哪家好,招股书第304页显示,2024年末公司库存商品占存货比例已达69.57%,而存货周转率持续下滑。这些数字背后,是产品滞销的预警信号,还是行业寒冬的前兆?创业板上市委的目光不会轻易移开这些疑问。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