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迅股份”)作为国内光通信领域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今年6月26日正式受理其上市申请后仅84天的时间,便迎来了上会的机会。光通信电芯片是光通信光电协同系统的“神经中枢”。作为光模组的关键元器件,光通信电芯片承担着对光通信电信号进行放大、驱动、重定时以及处理复杂数字信号的重要任务,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个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而优迅股份如此快速的上会,与近期国家层面大力支持汽车芯片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以期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并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的政策导向有非常大的关系。2025年9月12日配资app下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方案显示,要加快组织实施并超前布局汽车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大中小企业开展融通创新,充分利用开源优势,加速突破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持续提升产品的性能、耐久性、舒适性等,开发更多契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交互、智能驾驶等新功能,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而本次优迅股份的拟募投总资金80,906.50万元的项目中,正包括车载电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6,908.47万元。而另外两个项目下一代接入网及高速数据中心电芯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和800G 及以上光通信电芯片与硅光组件研发项目也都是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方向。
虽然优迅股份站在风口上,但优迅股份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风险。
据招股书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度以及2025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优迅股份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3,907.23万元、31,313.34万元、41,055.91万元、23,849.87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9,573.14万元、5,491.41万元、6,857.10万元、4,168.69万元。以2023年度为例,公司营收下降7.65%的情况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竟然下降了42.64%。走数据上来看,其业绩稳定性对于优迅股份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考验。而走毛利数据来看,优迅股份与同行业可比公司间有着较多差异。报告期,优迅股份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5.26%、49.14%、46.75%、43.48%,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相较于境内同行业上市公司毛利率平均值43.41%、32.58%、35.45%、41.73%受到芯片供应紧张的影响所存在较大波动的趋势不同,优迅股份的毛利却呈现出一种稳定的下降趋势。而这种趋势亦体现在了费用端和研发端上。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1,666.98万元、955.88万元、1,174.27万元、579.87万元,剔除股份支付,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6%、3.05%、2.46%、2.02%。大幅度低于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值(剔除股份支付)4.00%、6.15%、6.13%、5.22%。其中业务招待费2023年由2022年度的75.36万元上升至100.23万元,优迅股份解释为“宏观环境好转,人员流动恢复正常”所造成的,但2024年又降至88.89万元,公司称“减少非必要招待活动并加强控制”。对比2024年度贵公司营收增长31.11%来看,优迅股份销售费用下滑与营收增长不匹配且显著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这不仅显得不太合理,也与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宏观环境好转不协调。
作为创业板拟上市公司,优迅股份在研发费用端也出现同样的问题。报告期内,优迅股份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1.14%、21.09%、19.10%、15.81%,呈现不断下降的状态。除之前提到的营收增长比例不符外,优迅股份在报告期内其研发人员由65人上升至84人实际是增加了的。而在研发人员上升约29.23%的情况下,研发费用占比却呈现大幅下降这本身就是个问题。而对比同期同行业公司均值21.74%、31.65%、31.45%和24.54%来说,研发投入的差距正在一步步被拉大。
聚焦于产品本身来看,优迅股份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收入占比超80%,属于公司主要产品。但报告期内,其平均销售单价持续下降状态,分别为2.66元/颗、2.55元/颗、2.49元/颗、2.29元/颗,这种价格下跌似乎说明了其竞争与产品迭代的压力。而优迅股份第二大销量的跨阻放大器芯片,其收入2024年同比增长107.25%,但报告期内平均销售单价依旧持续下降的态势中,分别为1.01元/颗、0.68元/颗、0.61元/颗、0.56元/颗。报告期内平均销售单价降幅达到了44.55%,不得不令人担心收入增长是否依赖降价策略,而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这种模式能否具备可持续性。值得提到的是,优迅股份10G以下与10G以上产品单价与成本变动趋势不一致。相较于10G以下产品成本的下滑,10G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产品成本相对较稳定,其成本归集是否合理,值得进一步分析。
截至2025年6月30日,优迅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仅7.50%、货币资金13,276.07万元,基本上不存在资金问题。不过报告期内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03%、42.67%、27.93%、54.25%,呈现出较大波动。就披露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而言,分别为5.08、3.16、3.31、1.95,下滑较为严重,也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值5.60、5.38、5.69、2.81,显示出了下游公司的回款周期长的问题。供应链方面,报告期内其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均超80%,尤其是对华天科技集团的封测服务,同期其占比分别为21.27%、22.99%、21.33%、28.25%。目前,优迅股份与境内外晶圆代工厂均有深度合作。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其晶圆采购单价2022-2024年持续上升分别为6,815.70元/片、8,261.85元/片、9,555.07元/片,2025年上半年降至7,744.16元/片。在此背景下,公司2024年度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和跨阻放大器芯片(TIA)产量为16,099.11、11,643.92,其产量分别较2023年度提升94.75%、167.61%,而产销率下降至84.80%、89.13%,这似乎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本次拟上市,优迅股份还有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控制权的问题。招股书显示,柯炳粦、柯腾隆父子二人合计控制公司27.13%表决权配资app下载,双方共同为实际控制人,其中柯炳粦直接持有公司10.92%股份,同时通过担任科迅发展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间接控制公司4.59%表决权;柯腾隆担任员工持股平台芯优迅、芯聚才、优迅管理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并通过前述三个员工持股平台控制公司11.63%表决权。这暂且不表实际控制人与原控制人曾因分歧产生“内斗”的故事,关于这点,网上有较详细的过程。但本次发行后(不含超额配售选择权),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表决权比例稀释至20.35%,可能出现公司控制权被第三方收购或其他影响其履行公司决策权和控制权的不利情形,存在一定的控制权变更风险。柯炳粦、柯腾隆父子均无专业背景。现年70岁的柯炳粦曾长期在厦门大学法律系工作,并兼职律师,此后长期从事商贸咨询工作,在发行人担任董事长期间,柯炳粦负责融资和日常管理工作;柯腾隆此前均从事市场销售类工作,加入公司亦未从事技术相关工作。无技术背景的实控人,加之公司经历长期“内耗”后控制权相对分散,优迅股份如何面对这一问题非常关键。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