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讯股份)即将IPO,在优迅股份更新招股书的评论区里有这样一句话,“左手分红5800万,右手募资8.89亿,这吃相也太难看了!”这条网友留言获得了数百个点赞。这位网友的犀利吐槽,道出了资本市场对这家号称“光通信芯片单项冠军”企业的普遍质疑。成立20多年的优迅股份,近期正冲刺科创板IPO,计划募集资金用于下一代接入网芯片、车载电芯片等前沿项目。但翻开其厚厚的招股书和问询回复,呈现在投资者面前的,却是一部充斥着控制权争夺、技术停滞、模式存疑的“负面教材”。 业务上,优迅股份主要从事光通信前端收发电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产品包括激光驱动器芯片(LDD)、跨阻放大器芯片(TIA)等,属于典型的Fabless模式半导体企业。本次IPO拟募集的8.89亿元,将投入到下一代接入网及高速数据中心电芯片开发、车载电芯片研发等三大项目中。然而杠杆证券举例,公司长达20年的内斗史、持续下滑的毛利率以及模糊不清的经销模式,都让这场募资之旅布满荆棘。
从技术创始人争到父子掌权的15年权力大战之路
优迅股份的控制权之争,是简直比纸牌屋还要精彩的宫斗戏。故事要从2003年说起,创始人PingXu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持有公司60%股权,成为绝对控股股东并担任首任总经理,而柯炳粦虽然担任董事长,初期并非实际控制人。这种“技术当家”的股权结构,为日后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
2007年,矛盾首次公开化。由于技术产品开发和盈利情况没有达到目标,作为第一大股东的PingXu与其他股东、经营层之间开始出现严重分歧。据招股书披露,PingXu在2007至2022年间,多次对公司重大议案投出反对票,包括股权转让、员工股权激励计划、聘任财务总监等关键决策。最激烈的对抗发生在高管任免上,当董事会提议由柯炳粦兼任总经理时,PingXu明确表示反对,导致公司管理层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内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这场内斗最终演变成法律诉讼来解决。优迅股份以PingXu“另起炉灶”侵害公司商业秘密为由提起诉讼,最终胜诉。这场官司成为权力更迭的关键转折点——2013年,PingXu事实上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公司由此进入长达九年的“无实际控制人”状态。直到2022年11月,柯炳粦与其子柯腾隆通过直接持股及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公司27.13%的表决权,才正式成为新任实控人。
但股权隐患并未彻底消除。截至招股书签署日,PingXu家族仍通过妻子萍妮茹等主体持有公司8.38%股权,而柯氏父子的控制权比例在IPO后可能降至20.35%。这种股权分散状态,使得公司未来仍面临控制权变更的风险。
对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优迅股份在2022年才确定实控人,距离IPO申报不足三年,显然违反了实际控制人稳定性要求。更严重的是,公司在九年无实控人期间,存在重大决策效率低下、内部治理混乱的问题,这与《公司法》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运行规范”存在明显冲突。监管层在问询中重点关注这一问题,绝非偶然。
20年斗争,内耗如何拖垮技术与业绩
虽然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本应让一家科技企业积累深厚的技术壁垒和市场优势,但优迅股份却交出了一份令人尴尬的成绩单。这背后,持续的内斗消耗了公司太多精力。
先看业绩指标。2022年至2024年,优迅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3.39亿元、3.13亿元和4.1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0.72亿元和0.78亿元,呈现明显波动状态。同期行业龙头光迅科技的表现则亮眼得多,2024年营业收入达到82.7亿元(根据半年报推算),净利润更是优迅的近十倍。更刺眼的是毛利率数据,优迅股份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55.26%持续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43.48%,而行业平均水平基本稳定在50%以上。
研发投入的差距更能说明问题。2024年优迅股份研发费用为0.78亿元,占而光迅科技同期研发投入达7.66亿元,虽然优迅的研发费率看似更高,但绝对金额不足光迅的1/9,这种投入强度根本无法支撑其在高端芯片领域的突破。
技术成果的对比同样令人忧心。优迅股份招股书显示,其2025年上半年25Gbps及以上高端产品收入占比仅为0.19%,86.74%的收入依赖10Gbps及以下速率产品。而光迅科技已在AI算力光模块、400G/800G相干光模块等前沿领域持续投入。专利方面,优迅股份的172项专利多集中于测试方法、电路结构等辅助技术,缺乏核心芯片架构的突破性成果。这种技术代差,使得优迅在高速光通信芯片国产化浪潮中逐渐掉队。
产品结构单一的风险尤为突出。公司90%左右的收入来自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经营模式,违反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关于“发行人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监管层在问询中重点关注其“产品迭代是否及时”“应对行业技术升级的能力”,本质上就是质疑这种依赖单一产品的模式能否持续。
更严重的是,优迅股份在研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坚持“高分红+高募资”操作。2022至2024年累计分红5800万元,却计划募资8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这种行为不仅背离了科创板“科技为本、创新为魂”的定位,更涉嫌违反《证券法》关于“募集资金应当有明确用途,符合主营业务”的规定。监管层质疑其“资金规划逻辑合理性”,直指这种操作可能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两种经销模式下的财务操纵嫌疑
如果说内斗和技术落后是优迅股份的“老毛病”,那么其经销模式中的疑点则更像是“新雷区”。公司采用“代理式经销”和“买断式经销”两种模式,但从问询回复来看,这两种模式的实际运作充满猫腻。
首先要明确两种模式的区别:买断式经销下,经销商需全额付款并承担存货风险,公司可即时确认收入;代理式经销则类似代销,收入确认条件更为严格。优迅股份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下滑,就与其“毛利率相对较低的代理式经销收入占比有所上升”直接相关。这种收入结构变化的时机,恰好出现在公司冲击IPO的关键期,难免让人产生联想。
监管层在问询中重点关注了三个问题:一是经销商的下游客户仍是经销商,形成多层分销链条;二是单一客户通过多个主体采购;三是同一经销商同时采用两种合作模式。虽然优迅股份未在回复中披露具体案例,但这些现象的存在,明显违反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关于“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的规定。
多层分销模式下,终端客户信息被经销商层层阻隔,公司难以判断商品控制权是否真正转移。而同一客户通过多主体采购,可能导致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掩盖真实的客户集中度。更值得警惕的是同一经销商并行两种模式,这为公司调节收入确认时点提供了操作空间——在业绩不佳时增加买断式经销比例,在需要平滑利润时切换到代理模式,这种操作涉嫌违反《证券法》关于“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要求。
对比同行来看,光迅科技等龙头企业早已建立直接面向终端客户的销售体系,经销收入占比逐年下降。优迅股份却反其道而行之,2024年经销收入占比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这种对经销模式的过度依赖,不仅增加了经营风险,更让其收入真实性蒙上阴影。
上交所在二轮问询中要求优迅股份说明“经销模式下收入确认的具体依据”“经销商库存消化情况”等问题,本质上就是在核查其是否存在虚增收入、调节利润的行为。如果公司无法合理解释这些疑点,其IPO进程恐怕会再生变数。
结语:从网友的尖锐吐槽到监管层的密集问询,优迅股份的IPO之旅注定不会平坦。这家成立20多年的企业,本应在光通信芯片国产化浪潮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却因长期内斗错失发展机遇,陷入技术落后、产品单一的困境。其经销模式中存在的诸多疑点,更让市场对其财务真实性产生质疑。
科创板设立的初衷,是为硬核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而非成为内斗失败者的避难所。优迅股份若不能彻底解决控制权不稳定、研发投入不足、经销模式不规范等问题,即便侥幸通过IPO审核,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对于投资者而言杠杆证券举例,面对这样一家“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企业,更应保持清醒。毕竟,资本市场最终考验的是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非讲故事、玩财技的能力。优迅股份能否真正“优”起来、“迅”起来,恐怕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热点资讯